分享到:
闽台建筑文化同属一脉。早期闽南先民渡海迁台时,将闽南古厝的建造风格、工艺、材料带到了台湾,对岛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闽南生态文化长廊上的槁林驿站,其原型是角美鼎炉厝。(资料图片) 古厝保护的台湾经验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闽南古厝的保护面临着考验。1978年,台北为实施城市改造工程,准备拆除林安泰古厝,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拆”与“留”的大讨论,最终以“编号拆除、移地重建”的折中方案告终。 自此,如何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闽南古厝,成为岛内业界关心的话题。近年来,台湾在古厝修复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位于彰化县鹿港小镇的龙山寺修复项目,一直被两岸业内人士津津乐道。 “由于香火的原因,龙山寺内的不少木梁、木雕、漆画、彩绘被熏得面目全非,为探讨修复方案,寺庙请来了专业修复团队,对修复方案、效果等进行评估,再决定是否采用该方案,并不急于马上动工。”周瑞丰说,修复方案通过后,整个过程坚持修旧如旧,寺庙里不少柱子因雨水与虫蛀,出现局部腐朽,施工团队选用了传统木材,对腐烂部分进行局部替换,并采用传统榫卯结构进行连接,尽可能地保留其原有韵味。 龙山寺修缮计划前后历经十年,体现了台湾匠人的专业与审慎态度。静态修复后,如何活化利用,岛内业界同样有一套自己的经验,文创、现代化技术等手段得到了集中运用。 周瑞丰向记者讲述了台式经验:为吸引更多游客,台湾北港武德宫在庙宇中引入了导览机器人、解签机器人;再如天后宫以信仰文化及建筑元素为IP,开发了大量文创产品,通过文创自动贩卖机进行销售;同时,不少古厝还导入了AR、VR技术,实现历史场景的虚拟再现。周瑞丰认为,这种活化方式,不仅盘活了古厝资源,也让古厝的修缮与保护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