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生态文化长廊上的槁林驿站,由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团队依循古法建造,其原型是长泰朱一贵故居。(资料图片) 东南网5月24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杨志慧)闽台建筑文化同属一脉。早期闽南先民渡海迁台时,将闽南古厝的建造风格、工艺、材料带到了台湾,对岛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在岛内,闽南风格的房屋是最常见的传统建筑形式,其中以红砖古厝最为典型。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闽南地区还是台湾地区,都面临着百年古厝缺乏保护、传统建材缺失、古法工艺失传、人才断层等困境。为此,闽台业者希望通过两岸合作,改变这一现状。 一脉相承的建筑风格 5月12日,一场以闽南古厝保护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台南举行。来自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柯荣三,发表了主题报告《老厝中的前人与往事》。他以两个台湾古厝为个案,回顾了早期漳州先民跨海渡台,兴建闽南古厝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闽南人大规模入台,因怀念祖籍地,便依照闽南风格建屋,闽南文化逐渐成为台湾文化的主要源头。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天海告诉记者,台湾早期传统建筑大多模仿闽南古厝风格,连木料、石材、砖瓦等建筑材料都取自闽南地区。那时,来自大陆的工匠被称为“唐山师傅”,闽南匠师是这个群体的主力。后来,他们在台湾定居,继续从事建筑行业,闽南风格的建造手艺得以延续, 并逐渐形成台湾的建筑工艺体系。 时至今日,不少闽南风格的营造工艺依然在岛内得以完整保留。在彰化县鹿港镇,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曾拜访过交趾陶制作大师林洸沂。交趾陶相传是源自闽粤一带的传统陶艺,全凭陶艺师用双手及竹篾将陶土片片贴合、修饰,再以多彩釉细工着色使其绚丽。“在闽南一带,交趾陶已鲜有应用,但台湾还完整地保留着这种古法工艺。”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瑞丰表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闽南建筑文化在台湾也融入了地域特色,譬如由于岛内不宜开采片石,以粗砂粒为主要原料的“洋灰洗”工艺得到更广泛运用。 红砖白墙燕尾脊,马背骑楼和尚头。行走在台湾,这种闽南风格的建筑,已成为一大景观,诉说着过往的历史。据了解,目前,台湾有1600多栋古建筑被列入保护范围,其中红砖建筑至少占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