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月24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唐亚新 通讯员 黄水林)“产业的恢复速度让我们欣喜和满意。”从春节开始持续走俏至今的“兰花热”,让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饶春荣近来颇为高兴,“之前备货的100多万株兰花已售罄,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位于连城县朋口镇的连城兰花公司是我省兰花产业的龙头企业,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兰花企业。2015年7月,当地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袭击,随之而来的特大洪灾让这家临河而建的兰花巨头损失惨重。幸而,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该公司凭借着两年多以来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带动当地的兰花产业一道“浴水重生”,实现逆势起飞,年产值达3亿元。
灭顶之灾
“洪水来得很快,一下子就涌进了兰花园,铺天盖地的。”今年46岁的朋口镇桂花村村民黄群玉,是连城兰花的老员工,也是2年前那场特大洪灾的见证者。在她的记忆里,突如其来的大暴雨持续多时,飞速上涨的洪水迅速漫过了河堤,“产业园就这么被冲毁了”。
“当时,沿河的兰博园兰花展示厅、科研展示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仓库以及多个精品兰花生产大棚等全被洪水冲垮。”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饶春荣同样心有余悸:占地面积约400亩的兰博园受洪灾影响的就有200多亩,其中过水破损、受灾严重的超过100亩。
“由于整个园区基本上都建在河边,最后抢救出来的兰花非常少。”饶春荣回忆说,连城兰花是洪灾中损失最严重的企业,直接经济损失超6亿元。彼时,国内的花卉保险尚未实施,损失只能自己承担。“这么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当时差点就想放弃兰花产业了。”
洪灾重创的不仅是连城兰花公司,连城兰花协会灾后的统计显示,在当地最重要的兰花种植地朋口镇,几乎所有种植兰花的花农都受到了洪灾影响。
灾情发生后,省、市、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先后协调争取重建基金,各尽所能帮助当地兰花产业开展生产自救、灾后重建。
“正是有了党政部门的倾力支持,我们才重新树立信心,快马加鞭恢复生产,开展灾后重建。”身兼连城兰花协会会长的饶春荣说。
逆势重生
很快,包括连城兰花公司在内的连城兰花产业开启了重建模式。与之前相比,“重建升级版”的兰花产业将发展重心放在了研发生产和紧跟市场需求上。
“我们一方面加快重建新兰花基地的基础设施,一方面加大兰花新品种研发、培育等科研技术上的投入。”连城兰花公司副总经理饶小琼告诉记者,灾后重建过程中,公司研发团队由灾前的20名专业农技人员增加到了30多人。现如今,该企业拥有与兰花相关的专利23个,其中包括智能化培育和基质配比方面的2个发明专利。
“目前,公司自主培育推出了54个品种的兰花,其中,27种拥有《兰花新品种登录证书》。”据饶小琼介绍,连城兰花公司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和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并进一步加快国兰生产繁殖技术、大批量低成本生产技术、工厂化育苗工艺及大田配套栽培技术的研发提升,还强化了品牌意识和对兰花新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按现有研发生产能力,我们每年能推出10个兰花新品种,并不断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这样的‘植物专利’进行保护。”
“从整个兰花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兰花正在从贵族化产品向价格适中的平民化、大众化方向发展。”饶春荣介绍说,除了在研发生产上下足功夫,连城兰花公司还紧追市场趋势,将受灾前主打的售价500元—2000元一盆的中高端兰花,调整为几十元到几百元一盆的平价兰花。
新战略带来了连城兰花的逆势起飞。如今,该企业兰花生产销售基本恢复正常,专业培育的素心剑兰、四季兰、杂交兰等300多个兰花品种远销国内外。
芳馨满城
“未来,连城兰花公司要两条腿齐步走,一方面继续加大科研生产和品牌建设投入,一方面依靠兰花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富民产业。”兰花产业的加速恢复,让饶春荣对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目前,连城兰花公司有1700多亩兰花生产基地。在投入9000万元重建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今年,企业打算在镇里的天马村再流转1000亩土地扩建新生产基地,此前的基地核心区兰花博览园则将改建为现代观光农业的旅游基地。
事实上,早在遭受洪灾前,兰花博览园已经开始具备文化旅游景点的功能,年参观人数一度突破10万人次。“我们将在兰博园旧址上,高品位、高要求进行重建和改造。”饶春荣介绍说,目前,兰博园正按照国家4A级景区的创建标准,加紧进行规划建设,目标是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国兰”产业化研究基地、全国首个国兰种质资源库和现代花卉旅游创意产业示范基地。
根据规划,新的兰花博览园地势将抬高1.7米,并整体后移40多米,腾出来的临河区域将改建成生态停车场。去年7月,先期建设的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新兰花展示大厅混凝土钢构已经在旧址上拔地而起。
除了文化旅游方面的转型,连城兰花公司还在市场走向、项目对接和生产等方面,帮扶带动当地兰花花农开展重建。如今,连城朋口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兰花基地,兰花种植面积达4400余亩,年产值超过5亿元,户均年收入6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