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对各地区各部门政务舆情回应工作作出部署。《通知》要求提高政务舆情回应实效。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 互联网进入中国22个年头了,管控政务舆情也是要有点风险意识了:地方部门捂盖子的功夫再高,也跑不过新媒体飞毛腿的速度;当事人涂脂抹粉的能力再强,也架不住真相的反噬能力。最后,在政务舆情上,谁“撕”得越厉害,被公共舆情的洪荒之力伤得就越深。于此语境之下,国办《通知》之初心,或是使得少数“躲猫猫式”政务舆情回应,彻底告别粗放的倒逼模式,进而建立起与公共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主动式、科学式舆情回应机制。 出事儿后,鸵鸟思维是惯例:不肯说,不敢说,不愿说,不及时说,不全部说……能藏着掖着绝不光明磊落,能拖着挤着绝不言之以尽。客观地说,权力公信之所以在少数地方、少数部门呈现透支状态,甚至公权发言陷入诡异的塔西佗陷阱,与政务舆情回应的千疮百孔有着莫大干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务舆情回应不仅是危机公关的技术,更是重塑权力公信的艺术。 早在今年4月,国办就曾印发《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对2016年全国政务公开工作作出部署。《要点》强调,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政务舆情、媒体和公众关切等热点问题,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于此观之,眼下《通知》中的24小时要求,也是一以贯之的底线。 不过,政务舆情公开,今天的24小时恐怕已是下下限的时间节点。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发布的《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中指出,75%的重大新闻事件在报道后的第2-4天网络关注度才最大。黄金24小时一度成为官方应对舆情危机的明规则。不过,世易时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时代的“黄金4小时”早已升级到微信时代的“黄金1小时”。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朋友圈,加之各类直播APP的社交软件加持,舆情传播如果还要等到24小时左右才回应,恐怕当真是黄花菜都凉了好几遍了。 更重要的是,管理政务舆情当有三字诀:快、准、狠。别说24小时已然太晚,就算是满足了“回应迅疾”,如果王顾左右、抑或隔靴搔痒,仍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舆情漩涡。比如常州外国语学校被污染事件,经央视曝光后,当地新闻办大篇幅“快速”回应。结果,因内容存疑,引发舆情发酵。又比如眼下的山东记者被打事件,面对栏目组爆料和舆论质疑,德州市公安局的反应也是“堪称神速”,当天上午和中午,@德州公安接连发出两条微博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同样的,因存在疑似“硬伤”,回应反倒成了舆情升级的催化剂。凡此种种,皆说明面对政务舆情,及时只是第一步,还得直面舆情核心、诚意发掘真相,既要“准”确判断舆情走向,更要“狠”心自我加压。 当镜头下执法成为常态,当政府信息公开成为例牌,放任政务舆情成为洪水猛兽,显然是另一种失职渎职。站到舆情最前台去,不给流言滋扰之地,“24小时”之内,大有可为、大可作为。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