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专题> 2016国务院发文如何做好政务舆情回应> 相关新闻 > 正文

提高舆情回应内容有效性的五个维度

2016-09-26 11:12:26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吴柳丽   我来说两句

原标题:政务舆情回应十日谈之五:提高舆情回应内容有效性的五个维度

近年来,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的逐步推进,不少地方对热点事件和民众诉求的回应速度快了,态度也变好了。不过,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对于政务舆情回应的认识和理解仍存在偏差,将其视为“对付媒体”“应付百姓”,回应的内容不到位、不到点,无法满足舆论对于信息公开的需求,甚至出现“回应不成反损公信”“有了回应倒扣分”的新问题。此次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求提高政务舆情回应实效,除了明确回应时限之外,还强调“回应内容应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关键问题,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有的放矢,避免自说自话,力求表达准确、亲切、自然”。这就向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政务舆情回应不光要快,更要有效。

那么,如何提高政务舆情回应内容的有效性?如何让回应起到正面效果?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考量:

准度

即回应内容要对准舆情焦点和舆论痛点,直击“靶心”。从近年来引发质疑和争议的政府回应案例来看,“假沟通”是舆论诟病最多的问题。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和通报声明中避谈核心问题,绕着舆论关切的内容走,大讲“我做了什么”,却不回答“你关心什么”,答非所问,自说自话。这种“打太极”式的回应看似说了很多,但却不符合公众的需求,只能导致网络谣言和“阴谋论”大面积滋生,政府公信力严重耗损。

面对汹涌澎湃的舆论,政府部门不仅要在第一时间说,更要根据舆情态势和舆论风向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比如,舆论质疑的核心如果在于官方的“态度”和官员的“作风”,属于情绪上的抵触与反感,那么,舆情回应就要以平复情绪为主,修复官民关系,而不是一再强调“我没错,是你错了”;如果属于利益诉求型的舆情,当从尊重民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出发,既要回应受众的关切,又要善于因势利导,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消除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谨防上升到制度层面而被过度解读。

对此,笔者建议,各地政府部门应建立事前舆情研判、民意分析和风险评估机制,及时掌握当前舆论发展动态,找准触发舆情的风险性因素,进而采取恰当的回应策略。另外,在制定舆情回应的实施细则和信息公开考核制度时,可针对那些“脱靶”的回应增加问责条款,约束回应不准、应对无力的行为。

精度

即精准解读政府决策和事件原委,做出科学可信的结论。回顾以往引发重大负面舆情的事件,政府的回应往往缺乏令人信服的解读,要么含糊其辞,要么只言片语,要么随意敷衍,导致原本利己的事实和利民的政策在传播过程当中发生扭曲,引发公众疑虑和批评。有的甚至不经过调查和论证,便匆忙做出回应,出现不少“神回复”的现象,产生次生危机。尤其在涉及环评、案件审理、官民冲突等社会热点议题上,官方如若拿不出有力的数据作支撑,缺乏全面的叙述还原真相,偏离客观立场维护公正,舆论自然难以买账。

舆情回应并非一说了之,加大事件和政策的精准解读力度已是势在必行。因此,各级政府部门有必要组织专业的解读团队和专家智库,研究媒体报道和网络传播特点,将容易引发歧义和误解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保证数据准确、措词严谨、逻辑合理、事实全面,做到有答必准。

长度

即政府部门要重视回应的连续性。在舆论监督的事件中,“烂尾”新闻并不鲜见。面对媒体曝光和网民热议,一些政府部门往往以“正在调查”作为万能回应,之后却再无下文。这种做法的危害在于,热点新闻在“烂尾”之后,并不会像一些人期望的那样逐渐淡出,而是在媒体与公众的强烈关注下再次发酵。事件的发生已经带给公众一种不良印象,而后续的乏力还让这些不良印象失去消除的机会,经过一次次的叠加累积,便演变成民众对政府回应、处理的“天然”不信任感。

回应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特征的社会科学范畴。这需要政府部门从舆情事件发展的整个生命周期出发,重视后续处理结果和问题解决情况的通报,保障舆情应对链条的完整性。在应对负面事件时,不妨借鉴危机管理的4R(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理论,着力打造“恢复”这一环节,一方面,对实体处置进展及后续舆论反馈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及时进行补充回应,避免因问责不及时和处置不当引起网络舆情反弹;另一方面,还要反思自身工作欠缺,在回应中向外界说明下一步针对性的改进计划,使政府部门能够尽快摆脱危机阴影,修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温度

即舆情回应要改变话语表达方式,要有人情味。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令公共话语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话语权力结构被重新分配。民间话语方式大量进入公共舆论,政府的行政话语模式不断受到挑战。在这种话语权趋于分散、官民话语方式不断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政府的回应如果不变革官僚主义的话语方式,就很难与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方式实现对接。政府的行政话语方式和互联网中的民间话语方式处于割裂的状态,也就难以形成政府回应的互动性。

一种良性的互动状态,必然要求参与互动的主体相互之间能够有一种理解和认同。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理应改变长期以来行政话语体系中的大量空话、假话、套话,以及简单粗暴的话,将政务舆情回应作为官民平等对话、交流互动的方式,增加话语的亲和力和真实感。领导干部在回应中也要摆脱发言稿,尝试使用更多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个性魅力。近年来,“点赞”“不折腾”“神马都是浮云,转变发展方式最给力”等网络语言开始出现在政府的话语体系当中,获得不错的舆论反响。这表明,政府回应多一点“接地气”和人文关怀的表达,官方话语体系和民间话语体系的衔接性才能增强,内心的认同感和互动性也才能增强。

尺度

即把握好政务舆情回应的分寸。政府部门要研究与媒体、网民打交道的原则和环节,知道什么时候说,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避免因不当辟谣、出尔反尔引发更大的负面舆情。2012年底,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被举报,国家能源局却回应“纯属污蔑造谣”。而不久后,刘铁男就被开除党籍,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舆论纷纷对此前的回应提出质疑。2013年3月25日,杭州市政府宣布,自第二日零时起对小客车采取控制总量和“错峰限行”措施。但就在几天前,杭州市治堵办等部门还将“杭州即将限牌”斥为谣言,官方前后自相矛盾的回应也招致不少人的批评。分析这两个案例的失误之处,其中之一就在于官方对舆情回应的“火候”把握不到位,急于回应或乱回应。这也提醒各级政府,要掌握好回应的时机,在全面了解事实、统一口径之后,选择恰当的时间节点发声,还要遵循舆情回应的真实性原则,坚决杜绝不实内容,维护政府信用和形象。

(作者:毛亚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