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 东南舆评 > 正文

民营企业大展身手正当时

2025-11-06 17:34:01 作者:罗玉辉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揭晓经   我来说两句

作者:罗玉辉(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教授)

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指引。

新时代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作出一系列部署。“十四五”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等政策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实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为我国民营经济释放更多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亮眼成绩。市场主体规模持续壮大,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民营企业达5800万家,较“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企业竞争实力显著增强。2024年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提升至270.23亿元,较2020年增长35%。“十四五”期间,民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增长超3倍,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突破200家。同时,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民营企业取得一批原创性技术突破,正逐步成为技术引领者。

此外,提振消费作用持续显效。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从2020年的68.9%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71.7%,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电商下乡、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有效激活了县域和农村消费市场,带动数百万农户增收致富。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进出口额占外贸总值比重不断提升,连续6年稳居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为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与韧性。“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应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抢抓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等领域正孕育颠覆性变革,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广阔市场。要保持战略眼光,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和典型应用场景,培育未来竞争优势。有能力有基础的民营企业或可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协同攻关,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更大作用。

“十五五”时期,我国健康消费、文化消费、教育消费等服务消费占比将持续提高,这为民营企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深刻洞察消费者需求的代际变迁,开发适应新消费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将助力企业打造发展新增长点。要善于打造消费新场景,用新业态新模式激活消费潜力,更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消费需求。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民营企业应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重视数据要素的价值挖掘,用数据驱动决策、用算法优化流程、用智能提升效率。同样重要的是,主动拥抱绿色低碳转型,抢占可持续发展先机。“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民营企业既要把绿色低碳当作硬约束,也要当作新赛道。一方面扎实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完善企业碳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抢占绿色发展制高点,开发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打造绿色供应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释放出中国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的强烈信号。开放的中国,为广大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抓住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重大机遇,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自身发展质效,民企定能大展身手。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4日 03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专题推荐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