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可视门铃裁判提示隐私权保护边界
2024-12-06 14:42:25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王倩倩 我来说两句 |
作者:史洪举 近日,一起因可视门铃引发的纠纷受到关注。据报道,江苏南京的刘某和朱某是大门相对的邻居,刘某在自家入户门安装了一款可视门铃,被朱某起诉至法院。法官审理发现,刘某的手机APP可以清晰地看到朱某入户门处的实时情况,并且可以回放、储存。最终,法院判决刘某拆除安装的可视门铃。刘某不服提请上诉,二审维持了原判。 近年来,可视门铃等智能家居产品逐渐普及,选购可视门铃等产品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当有人按门铃时,摄像头会自动拍摄门外的照片或视频,并通过室内屏幕显示出来,可以进行双向语音通话和远程开锁等操作。且一些可视门铃上的摄像头可以全天候工作,随时摄制图像资料。如果可视门铃安装位置不妥当,则有侵犯他人隐私,引发邻里矛盾的嫌疑。 现实中,绝大多数居民居住的商业化住宅属于一梯两户或一梯多户格局,且有的相邻房屋之间系“门对门”布局,中间没有电梯厅等建筑设施隔离遮挡。部分情况下,即使可视门铃安装在自家的门上,也无法避免地会全天候“监控”门口区域内邻居的活动情况。 试想,自己什么时间回家,什么时间外出,携带有何物品,和谁一起,都被别人掌控的摄像头拍摄录制得清清楚楚,任谁都会担心害怕。 何况,无论是出于一般人的认知和常识,还是从相关法律法规来看,住宅内的相关情况和自然人的个人活动,都属于隐私范畴。根据《民法典》,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这也是法院判决的部分依据——公民进出住宅的情况应当属于个人信息,虽然有些行为发生在户外,但除了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主体外,一般人员是不能随意拍摄的。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等行为,均属于侵犯隐私权。 且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处于公共场所的个人,其隐私权和肖像权也受到保护,不能被随意录制、传播。譬如某人在超市逛街,在饭店就餐时,无论是探店博主抑或是经营者,均不能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随意录制他人视频并加以传播。否则就可能构成侵权,面临着相应的赔偿责任。 可视门铃虽小,却事关邻里关系。人们使用可视门铃等智能化设备本身并不违法,仅摄制自家门前的私人领域的话,未必构成侵权。但当可视门铃能拍摄到他人活动的私人空间,或者拍摄范围扩大到公共领域的话,就面临着侵权风险。如果非要安装可视门铃,也应注意保护他人隐私权益,选择合理的方式和位置进行安装,并通过调整位置、安装挡板等方式调整录制视频的范围,尽量将录制视野控制在自家门口,避免摄录到他人的行为及活动,以减少对他人的不利影响。(史洪举)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