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播报 > 正文

信贷逆势大增,仍需坚持“房住不炒”政策基调

2020-05-14 09:33:56 作者:吴雨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林锦星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 题:信贷逆势大增,仍需坚持“房住不炒”政策基调

  新华社记者吴雨

  一季度我国信贷逆势大幅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对冲疫情影响。但流动性合理充裕也令一些市场人士担心,部分资金或将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报告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支持复工复产,人民银行及时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春节开市后提供1.7万亿元短期流动性;今年以来3次降准释放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新增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陆续落地……

  这些举措及时缓解了银行放贷面临的流动性等约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加大,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一季度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9万亿元,各项贷款新增总量的85.1%投放给了企事业单位。3月份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为5.48%,较去年高点下降0.65个百分点。

  不过,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和大量低成本资金注入,也让市场关心房地产领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近期,针对深圳“房抵经营贷资金可能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公布了初步排查情况:辖区存在个别商业银行有客户先全款买房,再以该新购置房产作为抵押申请经营贷的情况,但规模占比很小。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随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绝大部分信贷资金流向了实体经济。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贷款增幅持续回落,违规流向房地产领域的资金更是有限,并非普遍现象。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人民币房地产贷款增加1.75万亿元,占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的24.6%,比上年全年水平低9.4个百分点。对此,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房地产贷款占比稳步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小微企业、先进制造业贷款的比例在逐步上升。

  这一趋势在4月得以延续。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4月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等关键领域的中长期贷款增速均创近期高点。4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8%,是2011年3月以来的高点;而投向房地产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稳定,同比增长10.5%,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总体保持稳定。3月末,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2013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少增;4月份我国个人住房贷款新增3675亿元,同比多增173亿元。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在加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同时,相关部门不断释放关于房地产金融政策保持稳定的信号,较好地发挥了稳预期作用。

  3月初,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银保监会召开的会议明确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5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次重申了相关政策要求。

  温彬认为,自2019年8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以来,LPR已经出现多次非对称下降,与个人住房贷款挂钩的5年期LPR的下调幅度不及1年期降幅。这也体现了金融政策对房地产一以贯之的调控意图,释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信号。

  不过,专家提醒,当前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流动性合理充裕,应特别提防资金套利,防范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要保持政策定力,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

  董希淼认为,从操作层面看,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应切实加强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在期限、用途、支用等方面,严格执行监管部门相关规定。同时,还要加强对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杜绝在购房环节违规使用信用卡。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明确指出,一定要按照申请贷款时的用途真实使用资金,不能挪用,对于违规把贷款流入到房地产市场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