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播报 > 正文

文物建筑“认养”值得探索

2019-11-07 11:26:11 作者:张 涛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吴旻励   我来说两句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近日,10家企业和集体与10处文物建筑所有人在山西省高平市签订《文物建筑认养协议》。据悉,在山西省文物局发布的文物建筑认养推介项目名单中,全省有近300处文物建筑可供社会认养。

我国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物保护管理专业人员相对不足,成为制约文物保护的一大瓶颈。对此,一些地方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通过出资修缮、认领认养等方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受到文物爱好者的积极响应。综合来看,文物建筑认养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可增加资金来源。面对繁重的文物保护工作任务和拓展利用的实际需求,仅靠政府投入还不够。认养文物模式增加了养护资金来源,有助于从社会上筹得更多资金,让更多文物得到更好保护。

其次,可壮大保护力量。文物建筑点多面广,是文物保护的制约因素。由于人手不足、疏于管理,一些偏远乡村的古建筑岌岌可危。开展认养工作等于为每一座文物建筑聘请了“管家”,可以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遏制盗抢行为。

此外,可激活文物资源。一味把文物关起来、锁起来,“养在深闺人未识”。只有与利用相结合,让文物“活起来”,才能发挥文物保护的价值。赋予认养者一定的经营权,有助于更多文物对外开放。

去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积极性”。相关地方开展文物建筑认养活动,不失为健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机制的有益探索,值得学习借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