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的环绕阶梯,溢彩的镜面屋顶,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扑面而来。 这是今年1月落地重庆的钟书阁书店。因设计仿照山城地势,书店开业仅半月,客流量便突破20万人次,一到周末往往就排长队。 像钟书阁这样的走红景点,正在重庆旅游市场绽放异彩:洪崖洞,依山而建的川渝民居,夜晚在灯光的映照下如梦如幻;李子坝,轻轨从大楼底部穿过,如同科幻电影中的奇妙穿越;长江索道,连接渝中半岛与“重庆外滩”南滨路,演绎江上“凌波微步”…… 山水之城独特的地形地貌,加之麻辣鲜香的美食诱惑,在网络人气助推下,诸多景点带动重庆旅游热。2019年春节黄金周,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4700多万人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重庆人除了满心欢喜,更有冷思考:如何避免昙花一现,让热门景点可持续? “打卡”之地 客流猛涨,自媒体刷屏,“有些线路不包含这些景点,游客就会问,怎么不带我们去看洪崖洞、轻轨穿楼?” 重庆眼下哪些景点最火?“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穿楼。”已有4年带团经验的导游赵维立快言快语,“有些线路不包含这些景点,游客就会问,怎么不带我们去看洪崖洞、轻轨穿楼?” “2016年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2018年达到4万人次,确实沾了网络效应的光。”重庆如臆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地联部经理彭兴敏介绍,旺季一天要接待10多个旅行团,甚至凌晨1点还有游客电话咨询“网红”旅游线路。 一手打造洪崖洞景点的何永智,被网友称为“洞主”,回想洪崖洞的爆红,她至今都有些惊讶。 自2006年开放,洪崖洞前10年基本处于亏本状态,为了维持运转,何永智甚至不得不卖掉近四成商铺的产权。从2017年开始,洪崖洞突然火了!何永智回忆,上万游客涌入拍照、拍视频,一旁的千厮门大桥被迫限流,景区门口的沧白路、滨江路都被人流堵塞,“这种情况以前从未有过。” 从“黯然消退”到“再立潮头”,重庆市索道客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德兰见证了13年来长江索道的转变。始建于1987年的长江索道,曾是重庆沿江两岸居民出行的重要工具,有着“万里长江第一条空中走廊”和“山城空中公共汽车”之称。随着城市交通发展,长江索道逐渐退出舞台,年均客流量只有60万人次,年亏损1000多万元。转型旅游之后,2015年长江索道观光客达224万人次。目前,长江索道每年接待游客达400万人次,客流量在全市收费景点中排名第一,单日最高峰逾2万人次。 轨道交通李子坝站站长朱然调入站点没几天,就见识了一场客流大高峰。2018年10月3日,李子坝站单日游客量达到5万多人次,创下该站最高纪录。尽管曾在轨道中心枢纽站工作过,朱然还是被吓了一跳。2018年,李子坝站日均客流量逾1.9万人次。“对于一个并非中转站和交通枢纽的常规站点,这样的客流量非常大。” 鹅岭二厂文创公园,是由闲置的重庆印制二厂老厂房改造而来,因为多部电影在此取景,已然成为新晋“网红”。“开园一年,日均人流量1.2万人次,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厂长”周迓昕告诉记者,打造鹅岭二厂文创公园的初衷,是在城区为文艺青年找一片独特的体验之地,不承想成了游客的“打卡”胜地。 魁星楼天桥、磁器口古镇、枇杷园火锅、黄桷湾立交……这些以前并不算火爆的地方,也在网络人气助推下迅速走红,成为众多网友来重庆必到的“打卡”之地。 激活之因 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别的游览体验,不断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叠加催生“化学效应”,爆红并非偶然 重庆的这些景点怎么就爆红了呢? “在别的地方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观,很神奇。”“感觉就是不一样,很奇特。”这样的评价,在一些自媒体上持续刷屏。 “洪崖洞的白天和夜晚,景色完全不同。”见到刘洪时,他正在跟同事“讲解”。来自贵州的他,已经是第四次到重庆了,每次都要来洪崖洞看看。 “独特”“不可复制”,采访中这两个词屡被提及。 在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何永智眼里,重庆山多水多,洪崖洞一面靠山,一面临江,巴渝特色的吊脚楼随坡就势而建,对面江北嘴高楼林立,旁边千厮门大桥横跨两岸,“吊脚楼、大江、大桥、灯光,这些要素组成的构图,不可复制。” 何永智强调的不可复制性,在赵维立口中变成了“独树一帜”:很多游客以前印象中的重庆,就是山城、火锅、“棒棒军”(街头临时搬运工),但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看重庆,却是传统与现代齐头并进,加上独特的地形地貌、山水景观,显得很新奇,不止在全国,在全世界也不多见。 李子坝轻轨站的走红,更让人意想不到。北京游客卢艳认为,轻轨穿楼,从字面上来看就很特别,不仅反映出重庆独特的地形地貌,也折射出重庆人的敢想敢做。 在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看来,作为一座江山之城,重庆具有“网红”的因子,以前它的特殊性未被外界充分认知,只是现在被激活了。 而将这些因子激活的正是社交媒体。“这些走红景点并不是传统的景点,它们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场景,比如索道和轻轨。在社交媒体上,它们恰好实现了生活性和体验性的结合,这容易在年轻人中形成自传播。”罗兹柏的观点与一组数据吻合:根据一家机构对来渝游客的大数据“画像”,“80后”“90后”成为来渝“打卡”主力,占到来渝游客总数的65.69%。 快速走红的背后,也有一些景点的自身努力——一项项革新措施,慢慢“煲”出了重庆味道。孔德兰认为,走红景点很多是“现象级”。经历过转型阵痛的长江索道,能产生如今的“化学效应”,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并不仅仅是“发几个网络小视频”那么简单。 “景点爆红并不是偶然。”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李霞认为,这主要得益于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别的游览体验,不断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 成名之困 游客爆棚,让人有点措手不及,旅游业问题随之出现 2018年5月1日,何永智一早准备到洪崖洞的办公室上班,但她很快发现自己根本到达不了。从工作人员发来的照片里,她看到人流挤满了消防通道,景区电梯被挤得丧失了运载能力,游客只能步行爬楼。这个见惯了商场大风大浪的女强人,突然感到紧张:万一发生踩踏怎么办? 同样紧张的还有政府部门。2018年“十一”黄金周,洪崖洞游客暴增,交通成了最大的问题。交通管理部门人手不够,渝中区政府便抽调其他部门的人上街增援,疏导交通。时任区文化旅游委副主任郭玉林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心有余悸,“10月3日那天,景区爆满,数以万计的游客挤在洪崖洞旁的千厮门大桥和沧白路上,不仅造成交通瘫痪,而且潜藏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一些市民的正常通勤也受到影响。居住在洪崖洞附近的韩佳乐,过千厮门大桥到江北嘴上班,正常情况下仅需15分钟车程,遇到游客上桥引发堵车,一个多小时也到不了单位。 山城地形地貌复杂,缺乏必要的路标指引,让很多游客的“打卡”之旅变得困难重重。来自上海的“80后”游客小静和同伴就曾为找一个轨道出入口在原地兜转:“导航明明显示只有50米,可就是找不到,后来才知道,要先上台阶再左转。加上轨道标识并不显眼,不是本地人很难找到。” 在赵维立看来,尽管“网红”效应带火了旅游市场,但随着问题相继涌现,作为本地人的他有时也会感到有些丢人。“比如索道门口的票贩子,明明购票很方便,但他们在门口误导游客甚至宰客,影响了重庆的形象。” “网红”效应催生的城市民宿业态,也时常令当地居民和管理部门措手不及。曾有媒体报道,重庆某小区内冒出300多家非法民宿,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最终被全面关停整治。 “因为喜欢在重庆拍摄的一部电影,这里有我想找的那种感觉,所以就来了。”海南游客曾静这样描述鹅岭二厂文创公园带给自己的感受。可这种感觉正被喧嚣慢慢吞噬。打造二厂文创公园时,为体现先锋潮流,大到园区规划,小到一根钢结构柱子,专业设计团队都绞尽脑汁。“每处细节都集合了功能、审美等因素。”然而让周迓昕沮丧的是,这些饱含设计师心血的设计,在很多游客眼中,只不过是为显示自己“到此一游”的拍照道具。 还有一些商家,为避免被游客过多打扰,正制造出一些“阻隔感”。“园区有一家不错的器物店,为了防止游客涌入造成器物破碎损失,店主索性长期挂着门帘。”周迓昕说。 行走在园区内,记者也发现,一些特色餐饮和茶品店在门口挂出了“谢绝拍照”的提示,一家茶室门口摆放的“请品茶再参观”的提示牌十分醒目。 管理之变 怎样给游客留下好的体验?从打造观景平台到上线智能分流系统,政府、景点管理者用力答好考题 “洪崖洞仅仅是晚上的洪崖洞”“拍照的多过看书的”“排队两小时,体验5分钟”……自媒体刷屏在带来游客大军的同时,也在网上留下了毁誉参半的评价。 游客来了,怎样给他们留下好的体验?摆在政府、景点管理者面前的,是一道亟待回答的考题。 “来了来了!”一列轻轨开过,观景平台上的游客发出一阵欢呼。随即,一排排手机或相机迅速被举起,游客拍下姿态各异的靓照。“这里拍照角度好,还能看到美丽的江景,很值!”在李子坝观景平台,来自安徽的“90后”游客舒豆一连拍了好几张轻轨穿楼照片。 这个去年8月亮相的观景平台,正是由“网红”景点催生而来。“以前马路边站满了拍照的游客,车辆鸣笛声不断,还有一些游客到马路中间‘闪拍’,很不安全。”渝中区文旅委相关人员多次到站点调研,决定做一个专门的平台给游客观景拍照。 2018年5月启动设计,3个月后占地1500平方米的观景平台投入使用,有旅游大巴落客区、拍摄广场平台区、玻璃栈桥观景区和步行通道,其中拍摄停留区域达840平方米。大气实用之外,还依据“黄金三角”摄影构图原则标注了最佳的拍摄地点——拍摄位置与轨道入口形成33度夹角。 “我们还完善了周边配套设施,对站楼前的岩之魂雕塑进行清洗上色,在周边山体裸露处种植三角梅等植物,让游客能同时看到山、花、江三景交融,感受红岩精神传承。”李霞说。 在节假日,渝中区在智慧旅游后台管理系统开启“人流分布及热力图”。以洪崖洞为例,在这张图上,核心地区、外围地区、周边地区分别以不同字母标注,通过24小时不间断高清监控摄像头,各个地区的人流分布会显示成不同颜色。人流密度大的区域会呈现出红色,工作人员将根据实际情况启动应急预案。 “有些环境细节不注意,再好的景色也会被毁。”2017年,李霞和同事来到洪崖洞,地面随处可见游客丢弃的快餐盒和矿泉水瓶,有时还会闻到下水道散发出来的臭味。随后,渝中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如今,洪崖洞保洁人员增加三成;定期清理下水道垃圾;景区瀑布的循环水定期更换…… 长长的队伍,时常让孔德兰感到头疼。2018年中秋节期间,长江索道智能分流系统上线,游客实名购票及取号后,按号段分时段乘坐索道。“通过智能分流,游客可根据时间自主安排行程,减少原地等候时间。”孔德兰说,索道公司还联合交巡警及旅游执法部门,严厉打击周边票贩子。 虽然还未做好准备就成了“网红”,周迓昕对未来的规划却很清晰:显眼门店经营美食、手工文创,以满足“到此一游”游客的需求;一些安静的“惊喜”则被“藏匿”在高楼层门店,以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 进退之思 让走红景点可持续,某种程度上是一场扩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新战役 蜂拥而至的游客,并没有给所有旅游从业者带来期望之中的收益。 李子坝轻轨站楼下,随着游客增加,原来的汽车修理铺变成了便利店和火锅店。但便利店老板很快发现生意并不好做,“游客照完相就走了,没多少消费。” 对游客而言,景区商品较为单一是不愿消费的重要原因。“这里大部分商店都在卖火锅底料和麻花,比较单一,档次也不高。”在洪崖洞,江苏游客潘栋的购买意愿不强。 比商品单一更严重的是缺少文化内涵。潘栋看完磁器口景区之后,感觉“也就那么回事”,还好奇“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来”。 高人气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财气。一组数据显示,来渝游客量虽高,但人均消费低于济南、杭州、南京等地,与邻近的成都也有不小差距。游客人均消费不高,成为重庆旅游业的一块短板。 “眼球经济虽然拉动了餐饮和住宿产业,但如果缺乏更深入的内涵、文化的魅力,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 罗兹柏建议,梳理“网红”景点背后故事、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由个别点达到一个系列、类别,实现全域旅游引导,增强旅游者的体验度和美誉度,方为长久之计。 在政府部门看来,让走红景点可持续,某种程度上是一场扩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战役。 仅有初级的服务,远远不够,目前各方逐渐形成共识。李霞说,渝中区正在制定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希望将“经典景点旅游”转型为“全域旅游”,在文商旅合作发展下整合资源,升级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管理的理念。 2018年9月开始,30辆红色观光巴士穿梭在山城大街小巷,将百余历史文化景点、红色文化景点和“网红”景点循环串联,无缝衔接。 一些细微的变化也正在发生。李子坝轨道站楼的红岩魂石刻壁画,已经重新粉刷。“轻轨穿过时,刚好可以把正下方的壁画装进相框,更有重庆特色了!”一名来自上海的游客点赞说。轨道站还把重庆的宣传画搬进了站楼,并制作了轨道穿楼图案的纪念邮戳。 长江索道红火之后,因修建千厮门大桥而拆除的嘉陵江索道重回公众视野。管理方的回应令人欣喜:索道作为重庆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别产物,正在选址重建。 超人气景点的当事人,也在细细琢磨爆红之后的进与退。 “一夜爆红,催生了洪崖洞的小商铺,火锅底料、麻花、酸辣粉扎堆出现,这些商品附加值低,能代表重庆,但重庆不能仅仅由它们代表。”何永智希望打造专属洪崖洞的文创产品。 “被大众推崇,加快了二厂的成长周期,催熟了文创园。”爱较劲的周迓昕也一直在思索,如何用文化吸引力去反映重庆的新文化,去感染大众提升审美情趣。2018年11月,文创园首次推出花艺展览,受到游客好评。“将来,我们会平衡纯艺术和大众艺术两种类别展览的布展频率,让艺术更好地服务大众。” 重庆多景点走红,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更多游客。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需要一个合适的机制来解决。化“网红”的机遇为发展的动力,呵护品牌、提升品质、塑造形象,需要政府、景点、游客、市民、网民各方共同努力。(王斌来李坚 刘新吾)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