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舆情播报 > 正文

大数据缘何变身“杀熟”帮凶

2018-04-11 11:02:17 崔玉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钟顺钦 钟顺钦   我来说两句

  “杀熟”套路 程硕作 新华社发

常言说得好:物以稀为贵,人以熟为宝。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社会上出现一些专门拿熟人下手谋取利益的行为,即“杀熟”。互联网也不能幸免。不知不觉中,本该造福于民的大数据技术,成了部分互联网企业“杀熟”宰客的帮凶。

“杀熟”不“杀生”

近日,有网友爆料在某网购平台上遭遇“杀熟”的堵心事:“之前为了省运费和享受折扣,一直都是年年花钱充会员,结果昨天跟同事一起买纸巾的时候发现,同一款纸巾,同事(非会员)手机上显示原价49.9元、特价39.9元,而我的手机则显示原价49.9元、会员价44.9元……”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微博网友“廖师傅”爆料称,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预订特定酒店的房间,价格一直保持在380元-400元。偶然一次,他通过酒店前台了解到,该房间淡季的价格仅为300元左右。消息在网上发布后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有类似经历。

据了解,此类“杀熟”的网络平台消费涉及打车、购票、订房等。它们之所以“一杀即得”,是因为它们掌握了消费者的大数据,知道从哪里下手。对陌生人,因为无此便利,只得先放过一马,“杀熟”不“杀生”。

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这一现象已持续多年。有数据显示,国外一些网站早就有大数据“杀熟”的现象。近日有媒体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3%的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

“懂你”才“伤你”

有网友调侃:“优秀的互联网企业,都会使用大数据;而大数据的功能之一就是杀熟。”技术是个中性词,但由技术的滥用而引发的道德、法律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正视。

大数据让电商更“懂你”,也更容易“伤你”。比如,电商通过对顾客的碎片数据进行分析,为消费者画像,进而精准提供服务。这对于买卖双方都有一定的益处。但是,当大数据的运用过界,侵犯到消费者隐私并且以此谋取不正当利益时,却不能以“精准营销”作为遮羞布。

知名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家郭凡礼认为,大数据“杀熟”反映了在大数据时代,科技公司通过技术和网络垄断地位,对消费者形成信息孤岛。

“大数据杀熟暴露出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非对称以及不透明。”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说。他表示,同一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了不同的价格,这种大数据“杀熟”已属于违法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有可能还涉嫌价格欺诈。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提升用户体验。通过大数据进行违背道德的操作,是一个平台的悲哀。

“杀熟”要“刹住”

以牺牲老用户的利益来获得新用户的好感,吸引新用户,是大部分“杀熟”企业的出发点。但是当新用户转变成老用户,“杀熟”的刀子也会迎面割来,而消费者则沦为了一茬又一茬待收割的韭菜。长远来看,无异于杀鸡取卵。

“大数据只是商业工具的一种。君子爱数,用之有道。”易观首席技术官郭炜说,单纯通过流量垄断、信息不对称,利用大数据来获得不义之财的商家势必会在市场竞争中被逐步淘汰。

有业内人士建议,当前,消费者尽量将自己的消费行为碎片化。这样某个单一平台通过大数据看到你的画像就是不完整的,被“杀熟”的几率会低一些。

在曹磊看来,消除“杀熟”现象还是要依靠企业的自觉以及政府的管控,毕竟数据掌握在平台手中,对于数据的处理方式外人不得而知,只能通过政策法规加以规范,对于违规者进行严厉打击,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那么业内应该如何规范定价?曹磊进一步表示,定价要体现公平公正,对于特殊的价格也要进行公开的声明。(崔玉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