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舆情播报 > 正文

“10万虚假贫困户”凸显扶贫机制亟待完善

2018-01-03 15:04:05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廉政舆情

据国家审计署近日报告,截至今年10月底,各地通过追回、盘活或避免损失等方式整改32.68亿元,有970人被追责问责。被审计的各县共剔除和清退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18万人,重新识别补录贫困人口9.51万人。

扶贫领域的腐败与造假不仅造成大量资金浪费,也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应进一步清查并问责

大量的扶贫资金被并不贫困的人鸠占鹊巢,贫困家庭嗷嗷待哺却收不到扶贫款。“虚假贫困户”不仅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和谐,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对国家扶贫政策的误解。舆论认为,审计署公布的数据表明扶贫领域的腐败绝非偶然事件,应对背后存在的问题一探究竟,对涉事单位、人员进行问责。

新京报评论认为,假贫困户被建档立卡,直指扶贫造假。这连着的问题不少,比如有的地方将脱贫工作“会议化”,将扶贫绩效考核“表格化”……而更大的问题,是扶贫资金变成某些人的“天鹅肉”。腐败与造假造成了大量扶贫资金的损失浪费,不斩断伸向扶贫领域的“黑手”,扶贫就难言“精准”。如今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扶贫更不能被“腐败”侵蚀。扶贫领域出现这些腐败和造假现象,背后是部分地方官员集体性的不作为。打击扶贫腐败和造假,就该以铁腕打击和查处责任缺失、监管弱化、履职不力等失职渎职现象。

网民“LO储储储”表示,国家的好政策,到了下面就走了样。原本属于人民本该得到的补助,却成了贪官污吏发财、敛财的方式。虚报虚假问题根深蒂固,要想解决必须要有持之以恒、利剑高悬的严肃姿态去解决。

应尽快完善扶贫领域的相关机制,明确责任、加强监管,确保扶贫资金惠及真正有需要的贫困群众

舆论认为,惊人的“虚假贫困户”数据反映了目前扶贫领域的体制机制存在漏洞,进入和退出的制度短板亟待完善。不仅扶贫资金被骗取,一些地方乱戴贫困县帽子的情况也比较突出。贫困县脱贫以后不愿摘帽,或者戴着贫困县的帽子炫富,这样的现象客观存在。只有提高制度完备性和规范精准度,强化流程监管的严密性,才能确保扶贫资金用在扶贫事业上。

红网评论认为此番暴露的问题不少。综合来看,漏洞出在了如下几个层面:其一,是权力肥己。一些基层干部丧失底线坚守,将贫困户指标给了亲属、朋友、同学;其二,是制度漏洞。对“贫困户”审核不严,把关不严,让一些“小日子过得不错”的人冒领国家扶贫资金;其三,一些贫困户后来经过努力致富后不愿意退出贫困队伍,继续享受“扶贫大餐”。

羊城晚报评论认为,扶贫资金、惠民资金被“动手脚”说明在扶贫资金运用及监管上存在制度缺陷——譬如假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就涉及贫困人群的身份识别和认定。贫困标准如何定,谁说了算,是否经过村民讨论,信息是否公开;有了制度后,是不折不扣执行还是走过场,无不关涉扶贫资金运用的公平公正。

网民“熠熠小范”说,对已脱贫的贫困户也应及时“摘帽”,让更需要的人得到补助。有些地方,老百姓收入增加了,房子修好了,生活条件也好了,但就是不愿意“脱贫”,想着如果“脱贫”了就没有“免费的午餐”了。

不仅要摘掉“虚假贫困户”帽子,还需对其予以处罚,让更多人不敢“冒充贫困户”

清理“虚假贫困户”是政府积极作为的表现,舆论在点赞的同时也认为,政府的行动不应止于将10多万“虚假贫困户”的假帽子摘下来。“虚假贫困户”们也该得到处罚,付出作假的代价。不管是“官员亲属”照顾,还是请客送礼,或是伪造证明,并不贫困的人成为扶贫对象,“虚假贫困户”们都涉嫌欺骗,甚至是诈骗,应根据领取的扶贫金额进行惩处。只有加大打击力度,才能让更多人不敢去“冒充贫困户”。

东方网评论称,扶贫问责能否成为制度常态,能否杜绝富人被扶贫、穷人被“脱贫”、扶贫资金被冒领、贫困县炫富等怪现象,让有限的国家扶贫资金真正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不仅考验着地方政府及其主政者的诚信与国家扶贫办的执行力,而且事关亿万民众的福祉,考验着国家的扶贫政策效率。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