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案例分析 > 正文

电商“双11”让利规则复杂化引舆论吐槽

2017-11-03 11:16:17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邹德林   我来说两句

【社会舆情】

距今年“双11”还有两周。与往年主要靠拼手气、拼网速的玩法不同,今年“双11”期间,剁手党们要想买到物美价廉、心仪已久的产品,还要比拼智力、体力。今年众商家促销活动规则更加复杂,预售、定金膨胀金、各类满减红包、直降红包、返现券等优惠券以及7天或30天保价政策……网民纷纷吐糟:没有奥数功底已不敢应战。

促销应简单易懂、少些套路

北京青年报评论指出,今年的这些复杂的促销规则,均或多或少地存在格式条款或欺诈情节。如预售商品不退不换,不享受其他优惠;如一些优惠券只支持“单笔且同色同尺寸同款式”且达到一定金额的商品。应该说,这些促销手段均存在大量水分甚至是违法之处。而设置层层不合理条件的优惠券也失去了原有意味,有虚假宣传,变相损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嫌疑。

网民“一杆秤”认为,促销就应该简单、易懂、明白无误,容易理解,不至于噱头大于实际,产生误解和歧义。这是商家恪守诚实信用市场法则的应有之义,更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经营之道。

媒体数据显示,去年“双11”网购节的投诉案件中,促销优惠不实是投诉最为集中的问题,占比62%,主要包括优惠条件限制多、优惠承诺不兑现等。对此商家应该引以为戒,尽量少搞最好不搞“花式促销”,否则就会被识破真相的消费者抛弃。

防坑防陷阱,需要监管发力

几年电商的这些营销创意,被网民称之为“双11新版游戏规则”。有观点认为,雾里看花的让利规则其实是对监管部门的考验。一方面,商家推出新创意的时候,是不是需要监管部门审批?一方面来说,如果“新版游戏规则”出现问题,能不能第一时间帮助消费者维权?再一方面来说,能否不让“新版游戏规则”成为陷阱?

许多“花式折扣”实为不是促销,存在很多消费陷阱,甚至涉嫌隐形价格欺诈。华商报文章指出,治理不实促销痼疾,不能依赖于电商自律。相关部门应以打造和培育“双11”消费时点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对网购平台的监管力度,改善消费环境。只有维护了消费者权益,网络经济才能更加体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通过消费安全得到提升。

拼智力、拼手速,不如拼质量、拼服务

“双11”促销规则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引发了网民深入思考。舆论共识认为,“双11”走红的背景是中国商业的整体不发达,“双11”就像催化剂一样,将整个社会的消费热情瞬间点燃。但消费不可能永远狂飙突进,“双11”的催化作用早晚会黯淡下来。网民“西坡”说,“双11”促销规则的复杂化,就是变化发生的一个标志。许多促销规则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把战线拉长,将“双11”常态化。比如预售和保价,个别商家甚至保价365天,就是告诉你早买晚买都一样。商家都学聪明了,都不想“一天吃干全年喝稀”,都想要细水长流。

有心的网民会发现,现在一年里边除了“双11”之外,还有“双12”、“6·18”等大大小小的购物狂欢节。每个节又都覆盖前后好几天,结果就是全年打折促销,个别节点即使低也低不到哪儿去。网民“小心心儿”说,“双11”的内涵应脱离简单粗暴的打折,比如更强调品质,强调参与感。“双11”将不再仅仅是一场价格战,这其实是中国商业文明发育成熟的体现。

电商让利诚意降低,“双11”狂欢还能走多久

复杂规则的另一面,其实是电商让利的诚意下降,或者说让利行为的目的变得更不纯粹。网民“任然”指出,“双11”从兴起到兴盛,其始终所遵循的一条不言自明的界限是:商家所设定的规则的合理性,与消费者对于集体购物的参与和对价格优惠的向往是匹配的。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感到优惠获得之不易,简单粗暴的打折被精细化,甚至被充满陷阱的让利规则所替代,说明这两者已有失衡的倾向。

多年来,“光棍节”对互联网的启蒙意义逐渐消失,赶羊式的营销和行业脱节、商家获利模式始终没有形成,多重因素令“双11”的存在必要性大大降低。这或许意味着网络购物拐点的到来。正如网民“员广阔”所说,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也许再过一两年,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双11”等人造网购狂欢节了。因为不管是市场还是消费者自己,都变得更加客观理性。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