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焦点 > 正文

泉州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文化强市建设各项主要任务

2017-10-25 10:59:18 蔡紫旻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号召。

对于泉州而言,文化既是历史的丰厚馈赠,也是当下推动城市走向世界,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题中之意。作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泉州在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文化,建设文化强市方面不断探索、实践,文化蓝图已然铺就,文化发展进入“快车道”。

泉州实践—— 首创“万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

这个月,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的“龙声华韵”——《新创与经典》专场交响合唱音乐会上,泉州南音交响《出汉关主题狂想曲》参加了演出。年轻的南音传承人蔡雅艺以琵琶弹唱形式,演绎千年雅乐,让中西方音乐穿越时空,再一次成功握手。

这一幕,也让泉州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社会文化相关工作和艺术创作的谢万智感慨:“非遗传承工作,不仅要有传承,也要有传播。像蔡雅艺这样的年青一代传承人,会弹唱,识南音理论,能说英文,南音保护与传承之路,会越走越宽,这门古老艺术也将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重视闽南文化保护,源自泉州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源自对文化一以贯之的珍爱。为了给非遗整体性保护提供政策资金保障,泉州出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泉州市实施方案》,公布《泉州市21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保护专项规划》,2013年起,市本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专项资金增加到500万元。不遗余力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海丝”史迹获立法保护,《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今年起施行……

以文化为纽带,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泉州,促进文化繁荣,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不论是建成木偶剧院、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泉州市图书馆少儿分馆、“百姓书房”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功能性设施,全国首创“万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还是承办亚洲艺术节、海丝国际艺术节等,都为人们共享文化大餐提供更多选择,也让泉州的文化名片越来越亮眼。

泉州畅想—— 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

如今的谢万智处于退而不休状态,他与许多文化工作者一起,继续为保护、传承闽南文化而奔忙。“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分整体性保护与重点区域保护,全市21个重点保护区域,刚好也是传统文化村落、历史文化街区聚集的地方,泉州的模式,在全国也是唯一的。”

围绕文化强市建设目标,一系列文化举措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完善21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文化强市建设的各项主要任务和重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走在全国地级市前列,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地方戏曲保护传承示范区、全国对台对侨文化交流重要基地;在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基本建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城市;形成以工业设计、数字内容、广告业、演艺娱乐及文化会展为重点,与泉州制造业、电子商务、“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文化休闲与文化输出高度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实现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到2025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将基本建立,成为全国领先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城市。

在更广泛的领域,各类文化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以“2020年基本建成在全国具有良好示范意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整体水平达到全国地级市前列”这一总目标为纲,加快建设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泉州市美术馆、泉州市非遗馆,实现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全部达标,所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等内容,都为人们的精神家园点上一盏盏明灯。

(记者 蔡紫旻)

记者手记

融入生命的坚守与自信

除了是非遗专家,谢万智的身上,还有许多标签,他是作家,也是歌曲创作者,而不论工作还是创作,都与泉州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谢万智是泉州文化工作者的一个缩影。这个群体坚守着文化阵地,坚定地认为,保护、传承文化本身,就是在树立自信——每座城市有自己的特色,坚持特色,会愈发自信。

“对整个社会而言,文化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体来说,文化融入人们的生命。”谢万智说到了自己,若是要把这个文化烙印从生命中剥离,已无可能,因为爱得深沉。文化如老祖宗传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有责任把这些瑰宝传给子孙后代。

而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南音正散发出不竭的生命力,古老的地方剧种走上振兴之路,民间工艺在海内外名声大振,“戏曲的演唱、演奏者与观众,都是传承者,编剧是第一个创作者,演员进行第二道创作,观众则进行第三道创作,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所有闽南人都在传承着闽南文化。” (蔡紫旻)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