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案例分析 > 正文

南方多地汛情齐发遇考验——抗洪救灾莫忘协同好网络舆论

2017-07-31 09:59:23 詹婧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邹德林   我来说两句

自6月28日以来,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及江淮、西南东部等地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全国多地出现重大汛情,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多段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据民政部统计,截至7月3日,湖南、广西、安徽、湖北、四川、贵州、重庆、江西8省份48市受灾人数达956.4万,直接经济损失188.9亿元。

图1.有关“南方洪灾”的舆情走势

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半个多月以来,有关“南方暴雨”、“南方洪灾”的网络舆情热度居高不下,共有28,712篇相关舆论。境内媒体中,网络新闻数量较高,主要来源于腾讯、新浪网、网易、凤凰网等门户网站。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网等主流媒体也都做了跟踪报道和集纳专题。新媒体中,微博、微信、各大新闻客户端及时对汛情信息进行推送。整体来看,舆情态势起伏较大,7月4日出现舆论高峰,随着汛情缓和,相关舆论将逐渐回落,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一轮强降雨天气的来临,相关舆情在7月10日有明显回升趋势。

信息共享,全民参与,新媒体成舆情传播主要阵地

在过去的半月多时间内,草根网民成为传递灾情信息的主力。灾区民众用手机随手拍记录街道淹没、交通瘫痪的过程,向外界发出求助信息,并主动转发政府职能部门的救助热线,外地志愿者也通过微信发布提供救灾物资的信息。微信的裂变式传播使相关信息在短时间内扩散开来,网民信息的参与成“规模化”发展,有效减少了因信息闭塞、沟通不畅而导致延误救助情况的发生。

微信、朋友圈、论坛、贴吧和新闻客户端成为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地方政府以官方微博、微信、APP为主渠道,指导涉及县区、职能部门充分利用新媒体全力报道防汛救灾情况。比如,湖南省永州市汛情严重,面对多年未遇的罕见洪灾,永州市政府组织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各政务新媒体用镜头记录、笔杆书写,通过第一手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现抗洪一线的景象,并通过微信、微博和客户端第一时间发布政府相关信息,总结抗洪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传播了正能量。

议题多变,谣言来袭,次生舆情危机暗伏

突发自然灾害的报道角度具有多面性,传统媒体的报道选题有着严格要求,而新媒体环境下,多面的信息呈现和信息接触,使网民跳出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框架,追求个性化的信息解读。加上主体舆情在拆解传播过程中,会裂变成一些小的事件议题,信息传播也可能出现不对称情况,滋生谣言,造成社会恐慌。

暴雨袭击湖南,湘江长沙段超历史最高水位,橘子洲被洪水穿洲,长沙告急。而在此前几天,一则“通知”在朋友圈疯传,称本地将有特大暴雨出现,有可能发生类似于1998年的洪灾,政府部门提醒家人有条件的提前转移。这则信息传播速度很快,造成较大恐慌。6月30日,官方紧急辟谣,称从没有发布过上述“通知”,所谓的“洪灾预测”也没有科学依据。

7月3日中午,湖南省网信办公布了这次洪灾中蔓延在市民微信朋友圈的十大网络谣言,如“大师长沙下河捉妖,因公殉职”、“岳阳市平江东街防洪堤泵站崩”、“长沙市宁乡县黄材水库全部坍塌,水位会涨5倍”……面对灾难,单独个体往往会感到无能为力,会缺乏安全感,人心思危。因此,当一些自然灾害发生时,总有一些谣言开始在网络蔓延。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

调侃、吐槽、戏谑,灾情传播泛娱乐化倾向明显

微博和微信中,网民对长沙、南京、济南等地的严重积水进行吐槽戏谑,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转发,洪灾舆情的传播娱乐化倾向明显。一边是因失去亲人、家园、农田而绝望、无助的农民,一边是创作各种恶搞段子以迎合受众趣味、提高点击量和关注度的看客,两者的鲜明对比,只能让悲者更悲。

有专家指出,面对着洪水和内涝,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编段子,甚至是一味地在嘲笑、指责和谩骂,这种“看洋相”、“说怪话”、“为黑而黑”的不理智行为,既是对灾区群众的伤害,也为抢险救灾工作添了堵,完全就是不负责任的负能量。

网民“高永维”说,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城市频频“看海”,有排水系统的问题,洪水吞噬家园,除了自然因素,也或多或少有人为的原因,这些问题肯定需要反思,但是时间不应该是现在。洪水随时威胁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时候我们说排水系统不行,说防洪大堤怎么怎么样,这不仅不合时宜,而且根本于事无补。不管是城市内涝的治理,还是防洪工程的修筑,都是系统的工程,不是几个工作日就能完成的,不是动一动嘴就能实现的。这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保卫家园,就是抗击洪水,就是战胜灾难!

信息不对称导致片面解读和非理性传播,官方陷入舆论被动

在此次汛情中,政府救援、抗洪官兵、城市基础建设也是舆情热议的焦点。传统媒体树立典型、弘扬正能量的报道受到一些网民的抵制,引发网民争议。部分网民在真相不清、事实不明的情况下,对一些事件和图片进行片面解读和非理性传播,造成舆情误判和失焦,地方政府和涉事官员陷入被动境地。

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不对称,危及官民信任纽带。部分受灾严重地区的群众对政府组织救援不及时、物资发放不到位表示不满,通过自媒体渲染传播,在移情效应影响下,网民情绪激动,一些地区甚至有网民通过朋友圈号召群众集体抗议政府不当行为或要求涉事官员道歉,需要注意和预防出现网民集群化行动。

抢险救灾争分夺秒,舆情处置刻不容缓

突如其来的持续高强度降雨属于典型的自然灾害性事件,具有突发性、突变性、公共性等特征,一旦发生,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事态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计性,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共振及媒体议题和网民议题的双重影响下,主体舆情会出现不同衍化,隐性和显性的次生舆情危机可能会随时发生,舆情环境更为复杂。汛情来势汹汹,同时,社会舆论也如奔腾的洪水,应对暴雨的同时,协同好社会舆论显得尤为重要。

在突发灾害事件中,舆论引导效力如何有赖于宣传部门、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三方面的协同程度。实际上,南方城市每年的梅雨季节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汛情,对此,地方政府需要建立完善一套运作成熟的灾情应对与处置机制。包括及时召开工作协调会,安排专人负责各区县、乡镇的灾情信息搜集报送工作;各地区通讯员统一对接宣传部值班人员,通过手机、微信、QQ群24小时报送当地汛情变化、感人事迹、救援需求;工作人员密切关注网络舆论,从微博、地方论坛中监测发现舆情动态等。

在汛情中,政务媒体与地方媒体的联动合作也十分必要,在信息发布、便民服务和辟谣机制上联动作战,能够提高信息传播的到达率,形成全区上下抗洪防汛的舆论氛围,减轻后期重大行动的社会动员阻力。

自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及时全面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但由于把关的缺失,也存在信息失真、过度渲染等问题。对此,各地政府部门要联合传统媒体及时加以解释、纠偏和辟谣,做好舆论的正效引导。传统媒体的报道需要在表现形式、语言风格上多下功夫,避免陷入“过度煽情”、“不接地气”的窠臼中,以更多生动具体的细节树立正面典型。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