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新媒体观察 > 正文

"吃播"真旺还是虚火? 直播吃饭"钱景"难言乐观

2017-05-26 11:36:03 刘 峣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原标题:“吃播”:真旺还是虚火?

网络直播吃饭,有人看吗?不仅有,观众还很多。

直播热潮方兴未艾,直播内容也越来越多元化。在此过程中,以品尝美食为看点的“吃播”正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

“吃播”如何产生?为何“看别人吃饭”颇受青睐?“吃播”模式前景如何?

舶来的直播方式

所谓“吃播”,可不只是平常的吃饭那么简单。通常,从事“吃播”的主播,是通过暴饮暴食的方式吸引眼球。比如,吃掉桌子上摆放的数十个或者数百个汉堡、蛋糕、炸鸡等。以此为卖点,获得网友的关注和打赏。

其实,“吃播”是个舶来品。最早的“吃饭网红”诞生于韩国,此后迅速蔓延到日本和中国,甚至漂洋过海来到英国和美国。“吃播”的主播大多是女性,虽然身材娇小,却能在短时间内吃掉满满一桌的食物,巨大的反差正是“吃播”的特点所在。

在中国,很多“吃播”主播也借此东风,迅速走红。在微博上,“吃播”主播“大胃王密子君”的粉丝已有200多万,烤肉饭、冒菜、鸡翅、烤肉……各种吃饭视频收获点赞无数。

什么人适合做“吃播”主播?有主播表示,要想直播美食,自己首先得是个“吃货”,这样直播的时候才没那么痛苦。就好比直播穿衣搭配或者直播唱歌,个人喜欢和感兴趣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容展现。

在“看吃”中得到愉悦

“直播吃饭有什么好看的?”“吃播”拥趸众多,质疑者也不少。其实,“吃播”背后,也有有趣的社会现象。

有学者分析认为,食欲作为人的基本的欲望,是获得和占有对象的符号。在观看真实身体吃东西的动态呈现时,观众能从不同的心理角度获得快感。

更重要的是,由于节食减肥、健康饮食的需求,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压抑自己的食欲。一方面想吃,另一方面又不能吃,在此过程中,“吃播”的价值凸显出来。观众通过观看“吃播”,既能感受到“吃的愉悦感”,又不用负担吃的后果,可谓两全其美。这一猎奇式的直播,让人找到了宣泄“食欲”的机会。

此外,“吃播”的风靡也与年轻人的孤独感有关。排遣孤独,是不少网友观看“吃播”视频的原因。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在大城市独自生活打拼。对这些“空巢青年”而言,精神的苦闷是最大的困境之一。

有分析认为,吃饭除了果腹,更承载着某种“陪伴”功能。有网友说:“‘吃播’就像儿时的电影与收音机背景音,当一个人孤独地吃饭时,看着屏幕中的主播有说有笑地陪你一起吃饭,有时发几句弹幕聊天,就算低头只是泡面,心里也会觉得温暖。”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吃播”盛行也是一种“无聊经济”的体现。虽然被冠以“治愈”的意义,但观看直播消耗大量时间,实际上也消解了社会交往等现实意义,并未体现真正的人文精神、人文理性和人文品质。

“钱景”难言乐观

目前,从事“吃播”的主播,其收入来源并不稳定。早期的、直接的方式,是在“吃播”过程中粉丝的“打赏”。不过,由于“打赏”的权利掌握在观众手中,因此任何内容或语言上的“偏差”,都有可能导致流量和收入的丧失。

因此,对于较具知名度和传播力的主播而言,通过接广告等商业活动盈利已成为主要方式。比如,试吃某种品牌的食品,或是为餐饮企业拍摄广告等。有主播表示,和一些餐饮企业合作,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够推广合作的餐饮企业,而观众的数量是决定广告投放的重要因素。随着“吃播”的走红,还有不少食品销售的店主在镜头前大快朵颐自家产品,吸引顾客购买产品。这种“自吃自销”的商业模式,也有不小的潜力。

“吃播”虽然有利可图,但也有业内人士不看好“吃播”未来的发展。有观点认为,由于“吃播”门槛低,进入该领域的主播越来越多,导致内容同质化、单一化。目前直播领域的细分正不断加快,新的内容层出不穷,观众的关注力很容易转移到其他分支。浅薄单一的“吃播”很难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暴饮暴食的“吃播”方式,也同健康饮食的理念背道而驰,对主播而言,“自伤”性质的直播模式能坚持多久,同样值得深思。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