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舆情播报 > 正文

舆情观察:从“海口规矩”到有错必纠 看舆情应对中的担当

2017-02-21 11:29:07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近日,有媒体报道,海口市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全市装修从业人员必须办理2015年国务院已经废除的“装饰项目经理证”和“室内设计师证”,引发广泛争议。截至2月16日17时,有关“海口规矩”的新闻报道878篇,报刊文章77篇,论坛帖文298条,博客文章62篇,微信198篇。

一、舆情发展脉络

“海口规矩”事件舆情发展脉络

舆情产生:近期,有听众致电央广新闻热线,称海口市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市内装修从业人员必须在“海口市室内装饰装修协会”办理诚信档案,前提条件就是要获得这些2015年就已经被取消的资格认定。无法获取的,就要在他们那里缴费、培训。

舆情发展:随后,有记者就此事去“海口市室内装饰装修协会”了解情况。该协会负责人称,虽然国家早已废除相关资格,但是海口市出于“双创”需要,还要求办理,“海口市2017年1月1号开始,要形成行业的规范管理。国家取消证件考试是有这么回事,但至少市场上就是需要这种东西,想要有这两个证件,就要参加我们组织的培训。”记者暗访得知,之前该协会发的证书没有权威性,现如今有住建局的“红头文件”支持,生意更好了。

舆情高涨:国家早已取消了行业相关资格认定,为什么海口市协会又要新增资格并且强制用“红头文件”来推行?

带着疑问,记者来到海口市住建局,该住建局负责人表示,“因为这个行业不能让那些没有上岗执证或是一般从业人员直接进去从事装修活动,这是我们的宗旨。我知道你为什么来了解这个问题。没关系,我就公开告诉你,来海口就必须遵循海口规矩。”2月13日,央广网以《国务院取消的职业认定海口复活官方称要守当地规矩》为题报道了此事,随后人民网、中国网等多家媒体转载、跟评,舆情热度迅速上升。

舆情持续:2月13日晚,海口市委宣传部、海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海口市民政局共同召开新闻通气会,承诺有错必纠,迅速整改。海口市在展开调查后确定,媒体反映情况基本属实,涉事协会涉嫌违规收费,民政部门已依照相关规定撤销违规设置门槛的“海口市室内装饰装修行业协会”。住建局监管不力,相关人员正对其约谈问责。所有收费项目立即清理,所有不合规定的收费一概取消。

二、网民观点倾向性

  网民观点倾向性(抽样:500条)

“海口规矩”的背后是难以割舍的部门利益(42%)

@sunshine1979:一句“这是海口的规矩”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对于这般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滥设市场门槛的行为,不仅要审查“红头文件”的正当性,更要查清背后的利益关联。

必须杜绝滥设门槛、“地方规矩”的现象(40%)

@红楼梦你又一春: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此,政令如何畅通,改革如何落实,经济如何搞活?恐怕这种现象不止在海口吧,必须杜绝!

对涉事部门进行依规问责(13%)

@鲤鱼50301:出事后,当地部门的应对还算迅速,后续的问责、追责也要及时跟上。

舆情反馈

警惕职业资格改革“开倒车”。《南方日报》评论认为,事实证明,那些可以交由市场自发调节的事情,市场也可以做好。拿职业资格这件事来说,最懂人才需求的,当然是企业和从业人员。培养资格认证的权威性,前提是行业协会自发壮大,别老是拉职能部门一起,搞个“红头文件”,强制行政管控。如果行业协会有意拉行政管控联手,职能部门就更需要有定力、有判断力,充分认清政府的职能与界限。职业资格“开倒车”,甚至和改革的方向、重点相违背,不仅把自己置于舆情漩涡中,还戕害了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对所谓的“海口规矩”,更要有行动力,坚决清除不合规现象,再度重申改革的严肃性、权威性。

“海口规矩”大于国家规矩的这般理直气壮,从何而来?《工人日报》分析认为,首要原因恐怕在于少数政府部门和官员根深蒂固的“红头文件情结”。在他们看来,“红头文件”的威力无远弗届,是决定一个地方行政事务的最有效之举。更关键之处在于,“海口规定”可能依然是一个涉及部门利益的故事。为什么住建部门不惜以违规的方式,来推行已被禁止的职业资格许可?最大的原因可能既在于管理部门不想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也在于其背后的部门利益。“海口市室内装饰装修协会”就是海口市住建部门下辖的行业协会,赋予它行业资格许可的权力,就是赋予其培训收费等相关权力,其中的利益关联与猫腻,难免不让人有更多揣测。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