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焦点 > 正文

治理网络谣言出重拳 谁在传播?危害不容忽视

2017-02-21 09:50:3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谣言的危害不容忽视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教授任孟山在采访时表示,社会学研究领域有一条关于谣言传播的基本公式,即谣言流布量=问题重要性*信息的模糊性/公众的判断能力。网络谣言大都是倏忽而来,倏忽而去,然而这倏忽之间造成的损害却不能令人忽视。谣言与事实相伴而行,在西方文化中“谣言女神”同时拿着事实和谣言两把号角传播着消息。一些谣言一眼就能被人识破,而一些包装精致的谣言,用九句真话掺一句假话,就很容易蒙蔽民众。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网新媒体智库联合发布的《2016网络谣言传播以及成年人认知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在分析2016年上半年450个典型网络谣言案例中,涉及社会安全的谣言达到近200条,远超其他谣言类型,与民生相关的谣言数量超过谣言案例总量的2/3。民生话题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然也就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任孟山认为,民众对一些热点话题很关注,权威信息跟不上,民众只能各自揣测,出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再加上公众的判断能力本就参差不齐,若任由网络谣言发展,人们眼中事实与谣言的界限将会变得模糊,社会公信荡然无存,最终陷入“塔西佗陷阱” 的可怕情景。

任孟山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又具有速度快、广度大、烈度强的特点。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与社交媒介的应用,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远远超出传统媒介形式。互联网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相对平等和私密地进行传播,使网络谣言变得易于相信。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谣言进行电信诈骗以及通过散布谣言蓄意制造社会恐慌和动荡,对民众心理造成伤害。

治理网络谣言不能懒政

当然,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同样也能够作为辟谣机制发挥效用。沈逸认为,对于网络谣言治理不能仅仅只是呼吁民众提高警惕,更要有关部门及时发声,有所作为。网络谣言的治理,关键还是要治人。首先,针对网络谣言的始作俑者,一方面要及时揭发其谣言内容,避免民众上当,更重要的是揭穿网络谣言背后的利益链条,使民众认清其“套路”。近几年,在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谣言案件的审查中,对于其背后利益链条的揭穿存在着缺失,而这种缺失造成的是民众不清楚案件的本质,反而宁愿相信那些被揭穿的谣言。其次,对于那些出于感情宣泄故意或下意识的谣言传播者,在法律上仍然存在一些空白,一些人也存在着法不责众的心态,如何在谣言传播的各个环节进行法治管理十分重要。

沈逸认为,有关部门要克服懒政的特点,增强政府信息透明度,消除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真空,建立起一套及时有效的谣言反驳机制。针对一些热点事件,不能指望当事人自己发声,而要通过官方正式渠道澄清事实。对于一些辟谣网站或者在社交平台上进行辟谣的个人和组织,有关部门可以进行吸纳整合,降低辟谣成本。另外,随着信息全球化,一些国际谣言同样不该被忽视,很多谣言就是从境外流入或者是出口转内销。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一方面,我们要呼吁民众提升社会责任感,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另一方面,更需要有关部门克服懒政的问题,信息透明、及时发声,并斩断网络谣言背后的利益链条。(李鹏宇 刘博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