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案例分析 > 正文

私家车违反交规引发的舆论风波有何特点

2016-12-07 09:43:55 李向帅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邹德林   我来说两句

随着家庭轿车的普及,因违反交规而引发摩擦也越来越多,相关话题也频频出现在网络舆论场。

2015年5月,“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的视频在网上传开后,网民极度愤慨,但随着“女司机曾两次突然变道险酿事故”的记录仪视频的出现,舆论风向几乎逆转。该事件也被人民日报列为2015年度9大舆情反转典型事件。今年3月,经东莞中堂大桥时,一辆大众朗逸轿车在尝试向右超车的过程中多次压实线强行变道,最终被愤怒的比亚迪唐顶撞失控发生侧翻。虽然正值两会期间,但该事件仍然引发了较为广泛的关注。@深圳交警 也因发布相关言论被不少网民吐槽。今年10月,北京通州一辆大货车侧翻把正在等红灯的出租车压扁,出租车司机当场死亡。网友追究原因发现,事发时,另一辆小轿车实线变道,快速奔驰的大货车司机为避险向右打方向盘导致了此次悲剧。出租司机守规矩反而被死亡,成为网上最大的槽点之一。

(注:数据来源于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3月5日-3月23日)

(注:数据来源于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10月17日-10月31日)

社交媒体在传播上占得先机,传统媒体后期发力明显。以今年两起事故为例,微博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该类话题发酵的主要平台。事发一周后,新浪微博上的相关讨论数分别高达1.7万和1.8万人次,而同一时间段内,传统互联网上的相关消息数只有570余条和500余条。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还原现场的短视频,成为网民最为热衷的传播方式。从事件的整体传播趋势后,传统的网站门户介入较社交媒体迟缓,高峰点也比较靠后,但相关讨论则较为深入,这一点,在东莞比亚迪撞翻大众事件中尤其明显。

圈子话题大众化也是该类话题在发酵过程中呈现的新特征。一方面,以往该类话题的传播往往集中在汽车论坛、BBS等具有特定特征的圈子里边,参与讨论的也多是具有特定标签的人群。这几起事件的发酵则表明,相关话题的讨论不再是某一个圈子的专利,参与主体呈现出更广泛的特征。“大众化”的另一方面表现在,普通家用轿车已经取代了大货车、渣土车等问题的槽点位置,成为最受网民争议的车型。与大货车、渣土车等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家用轿车则更具有生活气息,适用人群也不再是特定的工作人员,而是普通百姓。

网民反思着力点也呈现出微妙的变化,公共理性成长明显。简而言之,在这三起事件中,公众权利成为舆论“保卫”的对象,涉事者对个人义务(遵守交规)的履行成为网民的主流诉求。在“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中,同情弱者(这里指女司机)的舆论“铁律”一度再现,但随着更多信息的披露,舆论几乎发生180度转向,对女司机的批评随即成为主流。同样,在东莞比亚迪撞翻大众事件中,尽管网民对于后车的行为尚存争议,但是对于前车多次“强行变道”罔顾其他车辆安全等权利的行为则并无太大分歧。在通州大货车压扁出租车事件中,网民的关注点也并没有局限在已逃逸的肇事货车司机上,还要求追责到实线变道的小轿车。而面对守规矩反而被死亡的出租车司机,有网友甚至称,大货车司机应该直接把实线变道的小轿车“碾死”,“太没经验了,老的大车司机宁可撞过去也不会拐弯的,这样损失反而更大”。

近年来,私家车违反交规引发的舆论风波频现网络舆论场,并不是偶然的。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私家车保有量持续上涨,已经从2011年的5814万辆上升到2015年的12435万辆。全国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31辆私家车,北京、成都、深圳等大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超过60辆。可以说,小汽车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大众消费品。与此同时,在汽车文明形成过程中,一些难题势必成为公共讨论的焦点。

该类话题持续引发舆论关注,背后则是全民性的规则焦虑。北京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后网民对受害者的苛责,潍坊“纱布门”事件中网民对个别媒体的反思以及对患方的恶意猜测等,都有这种焦虑的影子。相比较而言,不仅违犯交通规则的后果是更为直接的,而且从解决的办法来看,交通法规可能也是这几起事件中共识度较高的。有明确的解决方案,但违反交规的事件仍然频发,知而难行或不行,这种纸上与现实的张力,可谓真正触到了全民焦虑的痛点。与此相关的公共讨论,一方面固然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为类似难题的积蓄着力量、解决创造着条件。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