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案例分析 > 正文

热点聚焦:从提前供暖争议看舆论的多元化

2016-11-08 17:20:49 李向帅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邹德林   我来说两句

10月底,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关于提前供暖的呼声,在舆论场随之升温。10月30日、11月2日,新华社两度发文,进一步助长了该话题的舆论热度。其实,关于提前供暖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老话题。除了“提前供暖”这一呼声外,其它意见也不宜忽视。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地域性的诘难。呼吁“提前供暖”的,首先就遭到了不少自称为南方人的吐槽。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供暖分界线位于北纬33度附近的秦岭和淮河一带。面对不少北方网民呼吁“提前供暖”,有网民认为北方人太“娇气”,“刚最低过零下就嚷嚷得不行,就要给地球点上火炉子”。

环保问题也是网民讨论该问题的一个关注点。近年来,雾霾围城已是不争的公共话题,甚至比供暖具有更广泛的公共性。网民“砸牌坊”甚至提出口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为环境尽一份力!晚供暖五天,早停暖五天,既能锻炼身心,又能保护环境!”

还有网民从供暖效率方面来考虑问题,再加上每个人对冷暖敏感度的差异,在供暖时间上也比较难达成一致。有专家指出,在气温过渡期,一旦温度较低决定全面开启锅炉,但气温很有可能又回升,不过此时供暖已无法停止,客观上形成浪费。此外,网民对冷暖感知的差别也很大。有的网民觉得够冷了,有网民则觉得,“刚入冬的这点冷就受不了,怎么过这四五个月的冬天(供暖期)?”

也有网民借机吐槽一些官员的不作为。“领导住的大院都提前供暖啦,老百姓人家才不管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沿长江一带为何不供暖?请这帮官老爷冬天来看看”。

关于供暖时间的争议,正如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郑立均所说的,“由于涉及面非常大,大范围实行提前供暖,需要对百姓诉求、政府管理、企业运营和环境保护进行统筹考量”。然而,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就是成本的分摊问题。对此,有网民说的更直接一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意提前供暖另交费,这事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从舆论场的反应来看,对提前供暖,无论是持支持态度还是持反对态度,一个基本的前提是,仍然是把供暖问题视为一项基本的民生工程,即作为公共福利来看待的。当然,把供暖问题当做公共福利,并不无可。问题是,谈到公共福利供给,人人所乐见;但公共福利的成本,似乎并不为舆论津津乐道。

从新华社两篇报道的基调看,探讨的话题涉及面虽广,但最切实可行的则落在“北方供暖时间不宜固化”这一点,至于公共福利成本如何分摊,并没有由此得到更为深入的讨论。

当前的基本供暖结构形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已经很难适应今天的需要。尽管当初的集中供暖已经从福利性质过渡到自费使用,但由于仍然采取了“集中”的办法,不免还带有某种福利的胎记,很难满足“更加灵活和市场化”的服务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着眼于“集中”的路子去回应网民诉求,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按照热计量收费,“多用多交”。这样做的前提是,较为精准的计量方式和计量技术。这也有助于激发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如果按照热计量收费尚不成熟,面对多元化的舆论诉求,问题的出路就要从“集中”之外找了。比如网民指出的,“没供暖你自己不会开空调?”面对寒冷过渡期该不该提前供暖的争议,这种个人“自救”的办法,也是一个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

多元化的舆论诉求,给政务舆情回应带来了挑战。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更加注重调查研究,认真倾听舆论呼声,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以更为充分的解释说明来纾解民意。随着网络舆论新常态的到来,整个网络舆论场呈现出从“权利诉求”向“权利实现”转变的特点。有关部门在进行政务舆情回应时,也应该顺应这一态势,直面网民提出的问题,在“权利实现”层面下功夫。回到“提前供暖”这个话题,就是既要看到“提前供暖”的呼声,也要考虑到“提前供暖”的可能,力图通过线下工作的扎实提升来提高整个公权力机关的公信力,以及有关部门的政务舆情回应水平。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